当前位置:首页>价格排行>旅游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休闲30讲坛

旅游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休闲30讲坛

  • 2022-03-20 19:57:54


  • 主讲人名片
    李存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国际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他当过翻译,参与接待过诸多海外来客;任过官员,曾任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参与了闻名天下的“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他还是旅行家,十游漓江、六去、五入欧洲、四进半岛,曾26次上峨嵋、12次过三峡。他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上数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到过许多4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游历考察了全球60多个国家……在行走不停的同时,他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500多万字、近30本旅游文化专著。2007年5月,李存修入选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2011年12月,李存修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


    旅游文化是可以传播、移植的


    早在50年前,我刚接触旅游业的时候,就在思索什么是旅游文化。有理论书解释,旅游文化是一种主题文化,一种异文化,一种不透明的文化,它借助交流碰撞,然后产生另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我也曾听老师讲,旅游文化是因不同的场景,相互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第三种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创造性文化。从20多岁到70多岁,在50多年的旅游生涯中,我一直在对旅游文化进行探索、发现和传播。今天,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说我心目中的旅游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旅游业是和外交外事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从山东的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四川,不久便进入外办涉外处,从事外事工作。四川省旅游局成立后,我开始进入旅游业。当时中国的旅游业刚刚起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对什么是旅游业感到很困惑,我曾专门到北京、西安等地进行学习。1979年4月1日,国家旅游局创办了《旅游通讯》,通过它我开始系统地了解旅游业。后来这份报纸发展成为《旅游报》、《中国旅游报》。多年来,它一直是我们众多旅游工作者学习的对象、知心的朋友和家园。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旅游的信息,我慢慢明白了什么是旅游文化。


    在我看来,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当地人交流,并将旅游地信息带回自己常住地,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他人,而且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文化传播的优势。


    举个例子,这次跟随“中国休闲30人”来山西品鉴,吃到了山西的面食,也看到了山西面食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这些面食文化要想流传发扬,需要旅游者去宣传、传播,然后形成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旅游文化。反之,如果没有人去宣传它、传播它,它就会自生自灭,慢慢随时间的流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旅游文化也是可以移植的,比如山西老陈醋,可以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移植到其他地方,在移植的过程中,进行宣传传播,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也是一种旅游文化。简单地说,旅游文化可以移植,在移植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动,也是旅游文化。


    传播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意义所在


    徐霞客是我最佩服的旅行家。在阅读《徐霞客游记》时,我学习到了旅游的意义,也深深为徐霞客的精神所折服,他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旅游人所要追求的。


    旅游的意义有哪些呢?


    实践。旅游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体会到旅游的意义,旅游文化是一种过程的文化,不能闭门造车。徐霞客毕其一生,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天津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更重要的是,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坚持把自己的考察收获记录下来。徐霞客一生共写下游记240多万字,其中留下来并经后人整理成书的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有40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科学。就是一种发现和创造。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却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得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像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地理书《禹贡》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但徐霞客对此产生怀疑。他带着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就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爱国。爱国才能爱家,爱国才能爱旅游。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51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终前,他手里紧紧地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中国旅游日,正是以《徐霞客游记》的第一篇时间5月19号为纪念日。


    我在50多年的旅游学习与实践中,也实现了自己作为旅游者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家报社的记者到九寨沟附近采访伐木工人时,发现九寨沟美如仙境,很有开发价值,就写了一个调研报告上报到四川省。四川省有关领导看了这份材料后,派省外事办的同志前去考察。大家从成都出发,用了两天半时间,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到达九寨沟边缘。继续往前走时,其道路已被高高的茅草、灌木挡住,我们请藏族同胞拿着大弯刀在前面砍伐,披荆斩棘继续前行。最后,展现在众人眼前的九寨沟原始生态保持良好,密林、深山、湖泊风光旖旎,确实美不胜收。但是,因为当时九寨沟存在交通不便、环境条件恶劣等各种不利因素,对待九寨沟开不开发,参加考察者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多数人认为九寨沟不具备开发条件,即便开发出来,谁又敢保证有人会到深山老林里去旅游?但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旅游的经验,我认为九寨沟有前途,只要政府重视,就一定能成功地开发建设。论证会开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最后立项开工。九寨沟的开发是一场真正的历险。当时,去九寨沟的路上到处是悬崖峭壁,有时还会遇到泥石流、狗熊等,相当艰险。曾经发生过一辆载着十几位电影媒体人员的面包车滚入叠溪海子的事故,其人车至今仍沉寂海底。一天深夜,我们乘坐的两辆车缓缓行进在环山路上,突然一声巨响,一块房屋般大小的巨石从山上砸下,在相距10来米的两车中间砸了个大坑后又掉进深渊。两辆车哪怕是快一点或者慢一点都难逃一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直接参与和见证了九寨沟的开发,最终巧夺天工的九寨沟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提高水平。2007年春天,我应邀赴沂蒙腹地蒙阴县的岱崮镇参加“2007·山东蒙阴岱崮桃花笔会”时,发现了沂蒙山中的那些奇异的崮群。沂蒙山有72个崮,站在住处向四周看,能看到二、三十个崮。在每座大山顶部,都有那么一块突出的部位,它们像博士帽、像油篓、像雕堡、像笔筒……绵延的沂蒙山群崮林立、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我游过无数名山大川,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我国有四种常见的地质景观: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河北的嶂石岩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和广东的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种地貌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内这种崮群的地貌,我当时认为这应是中国的第五地貌吧?幸运的是,我的观点被当地政府及有关专家所采用。


    旅游文化的传播需要多种形式


    大众传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与这些载体相比,旅游者不仅有机会了解旅游地的重要吸引物,如历史文化、经济成就等,还可以直接接触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各方面,旅游者有机会亲自观察旅游地大众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交流,看到更真实的文化。


    在当年的九寨沟宣传上四川省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请来了地理杂志,免费对九寨沟进行报道。第二是请来了当时世界知名的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为其拍摄了一组照片,制成精美画册,传播到国内外,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发现了一处在全球都看不到的美景。


    此外,当时《四川日报》还在每周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绍旅游,上面介绍四川的旅游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国家旅游局的消息通知、外省的重要信息、包括国外旅游市场的形势等。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家都知道了什么叫做旅游业,因此旅游业在四川有良好的基础。前些年成都农家乐红红火火,全国都来学习。这些成果跟大力宣传旅游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产品进行传播才有人知道,不传播就没有人知道;传播多了效果就好,不传播就没有效果。


    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多,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将“空间移动”且具“非营利性”视作旅游的基本特征,访问、考察、出差等非长期定居的移动都属于旅游的范畴。即使从休闲、观光旅游来看,其类型也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目的也有诸多类型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文化交流方式,旅游这种方式更适应广大人群,所含信息也更真实、全面,能更有效地传播旅游目的地文化。


    在传播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入目三分景,就是说眼睛看到的景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在内涵。走马观花就只能看到三分。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可以将它升华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著千篇文。古人有些旅游诗令人念念不忘,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等。


    旅游就是“吃喝游乐”,休闲度假,临时改变一下生活方式。然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旅游可以宣传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世界上如果没有人口的流动、迁徙、移民、旅游、转移等,哪里还有文化。文化是在人类的相互移动中发展进化而来的。现在的社会节奏比较快,但不能被忙碌占据了所有的时间,我们应该在忙碌中关注旅游文化,细细体会“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函”的个中妙处。


    访
    我们应该怎样旅游

    记者:当今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您认为旅游者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

    李存修: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你是喜欢历史还是喜欢休闲?还是要度假?自驾游与参团旅游的要求也不一样。还有年龄问题,年轻人和上了的年纪人也有所区别。因此,每个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旅游目的地。

    记者:您认为旅游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李存修:我认为准备工作很重要,这种准备包括经济上的和文化方面的准备。旅游并不是背个包,带个罗盘针,打把雨伞就行了。我早些年去印度,考察印度的文化,后来写成《印度之旅》。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接连不断地接待了一帮又一帮的青年人,他们准备到印度去,行前找我了解印度方方面面的情况,到哪个地方比较适合,还有买机票的问题。他们就是在做准备工作,而不是盲目地到印度去。


    另外,文化方面的准备也必须要做。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特别是年轻人,出去一趟要有所收获,回来之后要与人分享,这样的旅游才有意义。出去之前,要通过报纸、图书、电视、网络等一些途径,对要去的目的地进行了解,认真整理,这样有准备的一次比没准备的三次都强。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我曾三次去过丝绸之路,但都是开会、参观,没有认真走、认真看。后来出版社要我写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书,我才做了一次认真的准备工作。第四次走丝路,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南、中、北三条线都走了。回来后认真整理了思路,然后就写出了《丝路之旅》。

    记者:近几年来各地相继发生了一些驴友遇险事件,虽然政府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救援,但仍有游客遇险,让人十分痛心。请您给爱探险的驴友一些建议。

    李存修:旅游是一件放松身心、给生命增添乐趣的行动,如果冒险把命搭进去了,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果没有特殊的任务和使命,最好随团旅游,这样更安全、节约、省心。再一个就是旅游结伴时最好男女搭配,相互帮助和照顾也方便。如果去新疆的话最好四个人结伴,这样租车、住宿都便宜,旅游成本会大大降低。



    原题:《旅游就是探索与传播文化》

    本期微信小编:邢丽涛


    随时随地,我们和您在一起

    微博:@中国旅游报

    微信:(zglybs 长按复制)

    国家旅游局:(cntagov

    乡村周末:(countryweekly

    文明旅游伴我行:wml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