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价格排行>天山生物“死牛”复活!摆脱退市危机

天山生物“死牛”复活!摆脱退市危机

  • 2022-05-22 00:11:09

  • 近日,天山生物(300313.SZ)披露了2017年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5亿元,同比减少47.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44.43万元,同比增加105.33%,相较于2016年,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也避免了退市危险。


    “大肉牛战略”受困

    天山生物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营收2.47亿元,但是净利润亏损近3600万元,同比下降2090.95%。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营收约3.75亿元,但净利润约为-1.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91.56%。 

       

    2014年,天山生物开始研究并实施“大肉牛战略”:拟以畜牧育种为基础,形成“引种、养殖、育肥、屠宰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的肉牛产业,并着力打造“上游控制养殖资源、中游控制加工生产、下游控制流通渠道”,实现产业链联动的商业运营模式。 

       

    此,当年7月,天山生物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克拉克家族拥有的明加哈牧场资产组合70%股权,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引种。近3年,该公司已经成功引进2.4万头安格斯种群。当时,公司测算该项目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735万元,净利润为2800万元。但事实并未如愿,公司业绩出现大规模下滑和亏损正是受累于澳洲公司。 

       

    根据2016年年报,“报告期内,境外子公司活畜出口增加,但受业务周期比长、环节多,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因素影响,致使公司经营出现亏损,其收入占比达到61.19%,对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影响巨大。” 

       

    “天山生物引入母牛进行育种或出售牛犊的业务,见效非常慢。”内蒙古一家大型肉牛养殖和屠宰企业负责人裴先生告诉记者,一方面现在养殖成本高,另一方面育种一般“三年两个头”,即成年母牛三年只能生育两胎最多三胎,对于变化巨大的市场而言,显然无法控制。裴先生认为,不管是肉牛还是奶牛的养殖企业都面临高成本的问题,已然影响到最上游的育种业。

       

    为了减少亏损,天山生物不得不停止境外引种,“澳洲公司经营模式调整为以代牧为主,致使公司种畜销售收入同比减少94.46%。”由此,其澳洲子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同比减亏2582万元。 

       

    实际上,为了“大肉牛战略”,2014年以来,天山生物还收购了呼图壁县天山农业发展公司、天山农牧业发展公司、宁夏美加农生物科技发展公司等,总计耗资2.62亿元。此外,公司还建立了西北、内蒙、黄淮平原等三大繁育养殖基地。但这些收购都未能够让公司利润实现增长,却将公司推向退市的边缘。


    “黑天鹅”事件 挽退市局面?

    反正已经亏了,索性一次性亏个够。


    2016年,天山生物亏损进一步扩大至约1.4亿元,当中,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约0.73亿元,占到当年亏损额的52%。


    其中,对安格斯牛计提的跌价准备占比最大。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公司实际存栏安格斯牛4094头,合计账面价值约7743万元,共计提了4526.48万元的跌价准备。也就是说,平均每头牛的账面价值相当于打了对折。


    但是,这种对当期,甚至是以后年度影响重大的会计科目,也不是你想计提多少就能提多少的。如果是那样,只要压低绩差年度业绩,将利润留到下一年体现,不是分分钟可以调节利润?


    于是,深交所对天山生物2016年年报发出了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转销的测算依据及过程,核销呆滞存货的具体依据;并请会计师说明在审计过程中针对上述事项及会计处理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对相关会计处理的合规性发表专项意见”。


    根据公司回复,由于安格斯牛养殖周期长、成本高,市场对安格斯肉品的认知度低以及肉牛补贴政策没有连续性,致使公司未能及时推广出去的存栏安格斯牛的成本非常高,该部分牛不论直接出售还是育肥屠宰,价格倒挂现象都非常严重,鉴于此公司对年末存栏的安格斯牛进行了减值测试。


    日前,天山生物披露了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约1.95亿元,同比减少47.95%,归母净利润约744.43万元,扭亏为盈,同比增加105.33%。


    营收规模近乎腰斩,业绩却可以录得大幅增长,为什么?


    从表面数据来看,是因为公司成本大幅下降,综合毛利率由2016年负1.14%飙升至2017年的41.05%。根据公司2017年业绩快报,从2017年二季度起,因澳大利亚肉牛出口供给趋紧,进口种畜量跌价升,公司活畜毛利率同比增加41.4个百分点。以下为根据公开财务数据绘制的天山生物毛利率变化情况:


    事实上,公司成本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简单由于市场因素引起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或是公司所说的售价提升。更关键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上一年对存货计提了大额的跌价准备,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随着存货对外出售转销,拉低了成本。


    依据公司财报,2017年,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余额约6256万元,期间转回或转销约5885万元,占到期初余额的94%,占到公司营业总收入的30%,相当于当期归母净利润的7.9倍。


    也就是说,2016年,天山生物的牛在账面上打了对折,拉低了当年的利润;2017年,这部分折扣又为公司带来了毛利的飙升,厚增利润,扭亏为盈。


    如果你无法理解复杂财务处理的深层次逻辑,可以简单粗暴地做一个未必恰当的理解:相当于“瘦”掉的牛又“肥”了,或者“死”掉的牛又“活”了!


    但既然,公司在相关公告中提到了售价提升,那就涉及到几个问题,公司2016年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所采取的估值方法是否合理? 相关审计师发表的合规性专项意见是否公允?


    保壳?让壳?

    面对退市压力,天山生物在止亏的同时,不得不启动曲线保壳的措施。 

       

    2017年8月15日,历经3个月停牌之后的天山生物,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拟作价24.36亿元并购新三板挂牌广告公司大象股份100%股权,从主营冻精和肉牛到跨界户外广告运营。


    实际上,大象股份并不是天山生物的首个并购对象。2017年5月,天山生物宣布停牌,当时收购标的资产为一家贵金属供应链领域公司,但后来因为交易没有达成一致,并于当年7月份解除框架协议。“作为传统畜牧行业,要在资本市场跨界并购其他企业,标的确实很难找。”有证券研究员表示,一方面要实现主业互补,另一方面保壳刻不容缓。


    1月3日,天山生物就上述问题再度进行了全面阐述。根据公告,本次交易标的资产为大象股份96.21%的股权,交易价格23.7亿元, 其中现金对价支付金额为5.77亿元,此外将发行股份115624607股,以对价支付剩余收购款项。

     

    2016年,大象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99亿元,实现净利润1.1亿元。而同期天山生物的营业收入为3.75亿元,净利润亏损1.8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大象股份近年来业绩增速似有下滑趋势,2014年、2015年、2016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4.45%、84.04%和49.54%。

      

    在天山生物本次的并购方案中,陈德宏承诺大象股份2017年、2018年、2019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4亿元、1.87亿元和2.15亿元。然而据相关公告,大象股份2017年上半年仅实现净利润1098万元,同比下滑52.66%。


    就此,有证券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天山生物选择两条腿走路,但不排除未来企业会把重心放在户外广告上面,因此与其是收购保壳,不如说是“让壳”。

    (综合面包财经、中国经营网、中国证券网、每日经济新闻等)


    全球财说

    微信:Global_Financial


    关注全球,值得拥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