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价格排行>【水文化】图说水与风俗礼仪—— 水与节气

【水文化】图说水与风俗礼仪—— 水与节气

  • 2022-06-10 03:22:00



  • 五岳  山泉

    健康好水  天天供





    Water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与水密切相关。中国人亲近水、敬畏水、珍惜水,并将其表达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之中,形成独特的以水为纽带的民俗文化和民生文化。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礼仪中,水是一种祭祀对象,也是一种交往媒介,更是一种生活理念。总体而言,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是丰富多彩的,如因敬畏水而形成的祭祀性风俗礼仪,因亲近水而形成的情感性风俗礼仪,因利用水而形成的实用性风俗礼仪,因不同水环境而形成的区域性风俗礼仪,因不同民族风尚而形成的民族性水俗礼仪等。这些各不相同的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既相互交织,又各具特色,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饶有趣味的水俗文化画卷。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是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从事耕作并由此产生了岁时节令风俗。相传农历起源过程中,由颛顼作新历,至夏厉氏方颁夏时定历制。颛顼本为水神,他的助手玄冥不仅是水神、海神,还是雨神。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谷雨、小满等节气与水密切相关。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一节气正值黄河流域气候转暖、大地回春之时,是一年中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在古代,每到立春这一天要鞭打耕牛,举行迎春的仪式,这是为了劝农耕、祈求丰年。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代每到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领王公大臣到郊外迎春,并举行迎春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含有劝民农耕的用意。


    立春鞭春牛


    从唐代开始,立春迎春活动中出现了鞭春牛的仪式。春牛,是用土塑成的牛。其实早在先秦时,土牛已经出现,但当时是用来展示游行的,游行的时间一般在冬季快要结束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送冬迎春。到了汉代,这种土牛游行的仪式被移至立春这天,成为迎春劝农耕的重要活动。至唐代,该仪式最终转变为鞭土牛习俗,并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到了清朝末年,还出现了用纸编扎的春牛。立春鞭春牛的习俗,除具有告示春耕、劝农劳作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包含了普通百姓对水神的祈求观念。




    雨水,处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称为“雨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其二是降水形态发生变化,降雪逐渐减少,而降雨逐渐增多。在元代吴澄所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拉保保”


    每当雨水节气之时,四川民间会举行一项风趣的活动——“拉保保”。“拉保保”是四川方言,其原意是为保佑小孩健康长大,找一个“命好”的人当干爹。孩子称干爹为“保保”。在雨水这天“拉保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春分是春季90 天的中分点,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北方则进入春季的“桃花汛”时期。春分在农业生产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语有“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有雨是丰年”等说法。


    春牛图


    由于春分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便形成了一些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如在春分到来之时,民间有家家户户送春牛图的风俗习惯。春牛图是在对开的红纸或黄纸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图样的图纸。送图者是民间善言唱的人,他们带着春耕图走家串户,每到一家便向主人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直说到主人高兴,给钱为止。说唱者的言词虽然是随口而出,但句句有韵动听。民间将这一习俗称为“说春”,“说春”的人被叫做“春官”。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此时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俗语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是传统的农令节日,在民间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很多。


    谷雨挑桃花水


    谷雨时节的河水也被人们认为非常珍贵。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当地人把谷雨时节的河水称为“桃花水”,认为用“桃花水”洗浴可消灾避祸。所以每当谷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去挑“桃花水”,用来洗浴,同时还会举行射猎、跳舞等庆祝活动。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立夏不过是一个节气,代表了春天结束、夏日开始。但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把立夏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立夏”本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古时以农为本,为了庆祝作物长成,人们会举行庆祝仪式。


    明清时期立夏日兜售冰饮


    后来随着岁时的演进,立夏习俗有了新的变化。据考证,在两宋时期,立夏时节,皇帝赐冰给群臣成为一项惯例和习俗。直到明代,在立夏这天,掌管朝廷冰政的凌官要挖出在冬天窖存的冰块并切割分块,由皇帝赏赐给官员们。


    古时民间,百姓人家在立夏日虽不能得冰,却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明清时期,就有商人在立夏日手提装有冰镇饮料的黑漆铜箍木桶在市场中叫卖。冰镇饮料多由冰、杨梅、桃子、花红之类作为原料。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籽粒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所以人们把此时称为“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则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用“满”来形容雨水的丰沛程度,有“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等说法。小满时节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期,此时如果农田里未蓄满水,就可能导致田坎干裂,甚至在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将严重影响作物收成。因此在干旱的年份,人们会未雨绸缪,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小满时节海宁一带盛行抢水仪式


    在江南一带,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语“小满动三车”就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描写。谚语中的“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按惯例是在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此时,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急需要抢收。黍、晚谷、稷等夏播作物也需要在这个季节播种,所以这个季节又被称为“忙种”。在这个时节,百姓多祈求风调雨顺。


    芒种时节,安徽绩溪民间举行“汪公看稻”民俗巡艺活动


    与此同时,绩溪县内汪村、余村等汪姓大村村民抬着由篾扎纸糊的先祖越国公汪华公神像到农田地头巡游,这种仪式别称为“汪公看稻”。其活动形式、规模与其他村子的“太尉老爷”巡田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在巡游田野时,一般是由村中长者举红色和黄色小纸旗,根据田间秧禾长势情况,在田块上插上红旗或黄旗,以示褒贬。第二天,被插黄旗的田主须到祠堂向族长说明为什么庄稼长势不好及补救措施。这一活动具有农业大检查的作用。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7 世纪,古人利用土圭测日影之时,就确定了夏至这一天。在夏至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当中的最北端,所以日影最短。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人们称为“夏至节”。在我国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据宋代庞元英所编著的《文昌杂录》记载,在这个节日,官府通常要放假3 天,让官员们回家休息,好好洗澡、娱乐。


    夏至丰收


    夏至正值麦收时节,自古以来就有在夏至当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习俗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早已被纳入到古代祭神礼典当中。据《周礼·春官》记载,每到夏至日,就要祭祀各方神灵。在周代夏至日祭神,目的是为了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处在麦收之后,农民既感谢天赐丰收,也祈求神灵保佑继续风调雨顺,获得秋季好收成。在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还要举办隆重的“过夏麦”仪式,这也属于古代的“夏祭”活动的文化遗存。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 个节气。每年的7 月7 日或8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即热的程度还不特别高。也就是说在这个节气时天气刚开始炎热,但还没达到最热。在民间,小暑节气中有六月六节。


    小暑曝晒衣物、谷物、器具等


    农历六月初六正处在盛夏,这个时段通常是多雨易霉,只要一遇到晴朗天气就要进行曝晒衣物、器具、书籍等物品,所以这天又被称为“龙晒鳞”。河南民谚曰:“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




    大暑这个节气是在每年的7 月22 日至24 日之间,这个时候正是“中伏”前后,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水涝、大风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农民需要在这个时节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和田间管理等任务相当繁重,农谚有“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连天阴 ,遍地出黄金”等说法。


    大暑时节,浙江椒江葭芷一带有送大暑船祈平安的习俗




    立秋,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 个节气。其中的“秋”就是指暑热已经过去、凉爽已经到来,这也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而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的字面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二字构成,这也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本是气温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因此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在农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节气


    在农民看来,立秋日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农谚云“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前一句是说立秋日那天如果伴随有雷声,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后一句意思是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往后必定过上可以风调雨顺的日子,农事因此不会各种农业灾害的影响,并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立秋是在农历七月,粮食就可以有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粮食必然歉收;如果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严重干旱灾害。在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也已经结荚,玉米则已经抽雄吐丝,棉花也已经结铃,甘薯的薯块开始迅速膨大……说明此时大部分在田作物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如果遭遇干旱将对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极为严重且难以挽救的影响,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处暑的“处”的意思是“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季的暑热天气正式终止”。俗语有“争秋夺暑”的说法,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段,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完全消减。


    处暑时节放河灯


    在民间,处暑时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蜡烛或灯盏,在中元夜放于江河湖海当中,任其随波漂流。放河灯是为了超度水中因淹死而化成的落水鬼以及其他孤魂野鬼,同时也是对活着的人们进行祝福。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就是对放河灯习俗的最好注解:“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白露时节,气温逐渐转为凉爽,在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出现许多露珠,人们因此把这个时节叫做“露”。又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古人认为金色为白,所以又以白色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以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话说得好:“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如果出现露水,则晚稻将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畔的百姓祭祀禹王的日子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畔的百姓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传说故事中治理黄河有功的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以及白露时节,太湖畔都会举行祭拜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最为浩大,要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人们还要祭土地神、花神、门神、蚕花姑娘、宅神、姜太公等各方神灵。活动期间,《打渔杀家》往往是必演的一台戏曲曲目,该曲目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霜降作为一个节气包含有天气逐渐转冷、初霜出现的意思,同时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这时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开始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农民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时节,广西西南部的壮族盛行用当年新收获的糯米做霜降糍,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


    在广西西南部的大新、天等、靖西、德保、那坡等县的壮族兄弟们也有过霜降节的习俗。其中以大新县下雷圩的霜降节会最具地方特色。在过霜降节期间,家家户户做“霜降糍”。它是以当年新收获的糯米经过蒸、舂、捏等工续并佐以白糖花生末馅而成,色泽银白,味道香甜。有的人家还在糍粑上印上双喜或飞禽图样,用来祭祀祖先和馈赠亲戚友人。霜降节会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三夜,以霜降前一天为“头降”,霜降日为“正降”,而霜降第二天则被称为“尾降”。




    古书有云:“立,建始也。”立冬代表着冬季自此开始。“冬”则是终了的意思,有在农作物收割后便要收藏起来作为来年储藏的含意。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中国古代都是重要的节日。在农耕社会,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常常会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顺带犒赏一年来同样辛苦劳作的家人。有句谚语云“立冬补冬,补嘴空”,这是对立冬之际人们生活的最好的比喻。



    立冬晴,一冬晴


    立冬日当天各地还有与水有关的禁忌。如在四川地区,人们在立冬日忌当天阴雨,喜立冬日当天天气晴朗,百姓确信立冬日晴,可确保牛马不受冻,所以有谚语云“立冬晴,一冬晴”。但在四川广安一带,人们的观点却恰好相反。丹迪一带认为立冬日有雨,一冬天才能晴,忌立冬日晴,所以有谚语云“立冬有雨一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淋”。现代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到小雪节气时,中国广大地区开始刮起东北风,气温进一步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气温尚未过于寒冷,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开始降雪,但降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了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已经出现初雪,这些物候都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节气时,中国广大地区气温普降,黄河以北地区出现初雪


    小雪节气期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下元节。道教认为这个日子为水官的诞辰日,同时也是水官的解厄日。在这个日子中每所道观都要做道场,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在北京,有的道观自此日做持续百日的功德道场,从开始念经,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五结束,期间民众可到道观观看祭祀,并同时拜祭下元水官。在四川广安,各寺观在下元节持斋诵经,患有疾病的,还会献上祭品求神许愿,病愈后则要送匾还愿。




    小寒是一年中倒数第二个节气,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的开始。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确实也是气温最低的节气,一般只有在少数年份大寒的气温会低于小寒。在这个节气中,也同样有与水相关的习俗。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古人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每年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而在过去与腊八节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腊日节。后来,因为两个节日都在腊月,人们便逐渐只过腊八节,而不过腊日节。腊八节成为年终的祭祀性节日。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便是祭祀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灵,酬谢他们在一年之中为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功劳,并祈求下一年继续能够风调雨顺。祭祀活动多在宗庙、家庙中进行,有时或有在郊外进行。直至今日,一些乡村仍沿袭这一传统。


    小寒节气中有腊八节,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沿袭至今


    由米、豆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腊八粥是腊八节的必备饮食。腊八粥本源于印度,因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但现在它已非佛门所特有,民间吃腊八粥,更多的是用以庆祝丰收。人们还会将腊八粥涂抹在果树花木上,以祈祝硕果累累。在湖北,如出现果树不结实,人们便会用斧子在树上开个口子,把腊八粥涂抹在口子上称为“喂树”,以此盼望早日结出果实。


    在小寒节也忌讳天不下雪,如果小寒不下雪,第二年就会出现干旱,所以有谚语云“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干裂”。






    五岳山泉道相依系列包装饮用天然矿泉水

    源自北纬36°-46°“黄金水源带”,

    五岳寨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旁,

    泉眼海拔776米,泉眼深383米,

    太古界自喷泉 水龄达2300年,

    天然弱碱性 PH值7.35-8.3,小分子水易人体吸收

    华北地区唯一一处两种微量元素达到国际标准的天然矿泉水无污染,符合国际标准。


    扫描二维码微信订水  天然矿泉水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