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行交流>天桂山幽思

天桂山幽思

  • 2022-04-21 03:41:15


  •  深秋时节细雨迷濛。太行深处的天桂山到处飘渺诗情画韵。山崖红叶如火如荼,云锦般一片绯红。细雨霏霏中,这座道教文化名山尽显优雅文静、幽静恬适。

    迈上北方桂林天桂山的山门,就一头扑入了梦境。这梦境,由那漫山遍野的红叶渲染而成。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大片大片鲜艳夺目的红叶,成为巍峨天桂山胸前的装饰,就是天桂山内心的温柔,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历史灵魂。

    这梦,曾经被六百年前的一个叫林清德的人做过。那时的天桂山,酣睡在圈椅一般的太行山的温柔怀抱里。在这张圈椅上,曾等待过一个疲惫的王朝。而此时,在她的四周,正发生着改朝换代的大规模的战争。但是,那个明朝帝王却无缘走进这如诗如画的北方桂林,遗憾地与这里失之交臂。是那个叫林清德的出家人,用一生的精力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古木参天清幽瑰丽世外桃源,远远的,静静的,巧妙的避开了战乱与纷争……携了几百年的风尘,历经数代的辗转,海洋一般波浪起伏的山峦,终于抛下所有尘事,把她的一面柔情呈现出来,一个绚丽多姿的天桂山已经风姿绰约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红叶烂漫的太行山,每座山峰都有灵性,都有她的品格和喜怒哀乐。如果说八百里太行山的性格更多的是凝重悲壮,那么天桂山则多了几许柔情,这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方净土。山腰间,那座青龙道观当年的主人已经远去了,在这里,若不用心去体悟,你不会看出历史在这里曾展现出的鼓角争鸣。我不知道,有多少游人能感受到这山峦间历史的风云变幻,还有多少人来这里只仅仅是忘情于秀美山色和诗情画意?

        然而,历史的记忆没有远走。那条石径还在百年前的天地间延伸它穿过山间那座明代的青龙观,几多悠闲,但又有几多悲情青龙观原为崇祯避难而修建的行宫。明末,崇祯皇帝深感江山不稳,密遣太监林清德造建避难行宫。为避人耳目,林清德将天桂山行宫乔装为青龙观道院。但就在林清德大兴土木的时候,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于煤山。后来,林清德兴建了真武殿,以纪念崇祯。真武殿两侧分别建了钟楼和鼓楼,二楼遥遥相对,彼此呼应。如若一般,道观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但林清德建观时则一反常规,东西倒置,其中蕴藏了反清复明、扭转乾坤之意。但是,渐渐地,,没有使得刀光剑影的战事在这世外桃源上演。这个大背景所特有的摧枯拉朽的历史氛围和期待和平安逸的吁求,决定了这座道教名山的精神内涵。


    林清德给那个时代营造了一个令人难解的谜,从此无数游人沉浸这个梦境般的迷宫,留下无数的问号在青龙观,沿着这样的历史线索,我们即可发现,正是它以浑厚的胸襟、高蹈的姿态和雄奇的建筑,在几百年之后,衔接和赓续着道教文化的仙风道骨,继承和弘扬着“为而不争”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这种跨越时空的努力,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打通了历史血脉,在纠结与反思中,林清德以天桂山为背景,用双手凿刻成蕴含生生不息精神的文化表意符号。

    试想,如若林清德没有让天桂山生存在天下纷争的夹缝之中,而是面对了军与明末帝王以及后来与清王朝的直接交锋,那么,今天的天桂山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它留给世人的也许是一片历史的废墟。可见历史对天桂山给予了太多的偏爱,使这块灵山秀水保存了下来,至今更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想到此,不由想起那句古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邢剑君,本名邢建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作协副主席。获得第二届《中国作家》“绵山杯”笔会二等奖,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创作特别推荐奖。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