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行交流>大明宫遗址公园门票怎样打折?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

大明宫遗址公园门票怎样打折?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

  • 2022-02-16 23:04:11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建设较为成功的范例,对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一)保护与展示的方法、手段

     

    1 对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状况较好的遗址,进行原状、原貌整体保护与展示

    丹凤门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采用的即是这种方法,在遗址上建设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外观以遗址地上建筑部分的外观为依据,以使博物馆的格调与遗址环境相协调。观众可以在博物馆内看到遗址全貌,还可以在博物馆内看到展陈的有关丹凤门的历史和考古资料。

     

    遗址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全面保护和展示,既能向大众直观呈现考古工作成果,也能满足大众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和好奇心。看到遗址现场,大众才能对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有所感知,考古既不仅仅是挖“宝”,也不仅仅是挖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众考古”的作用。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面貌是什么样子的?大众对此都充满了好奇,通过遗址的展示,让大众获取直观信息,解开尘封地下的古代历史文化,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2 部分复原地面建筑的主体构架

    消失的古建是什么样子,如何建造,结构、形制如何,等等,这些只有通过翻阅文献才能了解,这是专业工作者的责任。对于大众来说,没必要人人都去翻阅文献,这不是他们的任务,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文献,他们应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

    如何以直观的形式告知大众古建原貌、结构等,这是专业工作者的责任。部分复原建筑物的主体架构,即是专业工作者探索出的一种形式,如紫宸殿遗址和光顺门遗址。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看到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建造工艺等,直观、形象。再配合以文字、图片和模型,观众就可以大致了解原建筑的整体面貌、结构形式等。

     


    3 复原个别引导性建筑,如门址

    复原个别具有引导性的单体小建筑,以起到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让观众在空间上有推进感,如崇明门遗址和含耀门遗址。视觉有变换、有起伏,有助于拓展游客游览的进深。

     

    4 象征性示意展示

    遗址复建有严格的原则,不能超过大遗址面积的1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遗址活起来,让百姓看得到、看得懂,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展示方法和手段。通过考古勘探、发掘,已经明了的遗址,可采用地表示意展示手段。在不破坏遗址的前提下,通过在遗址地表种草、覆盖沙石、采用特殊材料等不同标识手段把遗址轮廓勾勒出来,如含元殿遗址。当然,也可以把遗址内原有的路网、河道等通过某种恰当的标识勾勒出来。

     


    5 缩微模型展示

    不仅在每个小遗址处设置单个遗址的微缩模型,而且还以整个大遗址为展示主体,开辟了室外大型微缩景观展示区。

     

    6 在大遗址内建立博物馆,并依托大遗址建立考古探索中心

    在大遗址内建立博物馆,以大明宫为主题展示内容,包括大明宫的历史、建筑特色、建造工艺、遗址公园的建设背景等,采取多样化的展示手段,既有传统的图、文、物展示方法和手段,也有现代化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如动漫、VR等。展陈内容丰富,手段多样,观众能收获不同的观感体验,效果良好。

     

      依托遗址公园建立考古探索中心,普及推进公众考古知识,让大众能亲身体验考古工作过程,了解考古是在做什么,怎么做。

     

    (二)几点思考


    1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两个原则

    我们在进行遗址保护与展示时,一要忠实于遗址原貌、原状,要保持遗址的“原真”。违背这条,也就违背了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初衷,违背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基本原则。二要充分考虑到大众的观感,如何让大众看得懂,看得有趣。观众只有看得懂,才能看得进去;只有看得进去,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意义才能发挥出来。这两条缺一不可,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原则性要求。


    2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两个方面

    在遵循不大规模复建原则的情况下,模型展示、VR、地面标识等展示手段可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示效果。这些展示方法和手段主要针对遗址的地下部分和遗址的地上建筑部分两个方面。

    针对地下遗址,根据保存情况的不同,需要我们在设计时考虑选择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展示方式。发掘后保存情况好的遗址,可采取原状保护和展示,如在遗址上覆盖玻璃罩层、建立遗址博物馆等;如果是比较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遗址,经专家科学论证后,在不违背复建原则前提下,可采取可逆材料、特殊材质适当复建,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对保存情况不好,且经过勘探、发掘、文献查证等,确定了遗址的大致布局、规模的,可采取地面标识的形式将遗址轮廓表现出来即可。原状展示和地面标识,是两种较为客观、直接的遗址展示方式和手段,是通过考古工作成果来进行的展示。

    为了让观众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的观感体验,除了直接的考古成果展示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考证出遗址地面建筑的外观、建构、布局等,在此基础上做模型展示、VR展示等。这是遗址地上建筑部分的展示。


    3 遗址保护与展示时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素

    即科学性和普及性。这两要素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两个原则是一致的。科学性即要求保护与展示遗址时要忠实于遗址原貌、原状,要做到“原真”,不能人为改变遗址的布局、结构、风格等。普及性要求大众能够看得懂,这是最基本的。看得懂,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价值才能发挥出来,遗址保护和展示的目的才能达到。在看得懂的基础上,更要让大众看得有趣,看得津津有味。这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展示手段,如模型、影像图片资料、讲解等。


    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

    圆明园遗址公园集风景、园林、古建于一体,如何表达和呈现她的这种特殊性,是科研及文化工作者的重任。

    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有序的管理、保护,清退园内居民,搞清遗址保存状况。在此基础上,整修长春、绮春两园内的山形水系,对一些建筑遗址进行了基础性保护,个别做了地面标识,建设了展览馆,并设计了圆明园模型展室。这些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推进,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诉求,如何提高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圆明园遗址受关注的程度又比较高,在建设遗址公园时更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一)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

    圆明园遗址公园属于集风景、园林、古建于一体的遗址公园,但本文暂不打算探讨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展示,仅考察遗址本身。遗址保护与展示时应注意的问题,前文已有阐述,兹不赘述。在此主要讨论圆明园遗址在保护与展示时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及由这些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对外开放较早,游客较多。人们来游览圆明园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园子。而这两个园子中的游客又重点集中在西洋楼遗址一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西洋楼遗址保存的残迹较多,人们可以隐约看出圆明园逝去的风貌,感受到圆明园的历史沧桑。西洋楼遗址之外,游客更多感受到的则是圆明园是一处风景公园。当然,在长春、绮春这两个园子里,有几处经过考古发掘工作而展示出来的遗址,包括涵秋馆遗址、含经堂遗址和澹怀堂遗址。涵秋馆遗址位于绮春园,在游客游览时必经的道路一侧,然而,即使有这样便利的条件,游客经过该遗址时,却很少有人驻足。含经堂遗址位于长春园,一直以来长春园宫门并未对外开放,故含经堂遗址所处位置相对来说较为偏僻,来这里的游客更是寥寥少数,与西洋楼景区一带形成鲜明的对比。澹怀堂遗址位于新近对外开放的长春园宫门内侧,游客一进门,遗址便展现在游客面前,但是游客的感官体验并不良好。出现上述这些情况,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遗址在表达和呈现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

     

    1 涵秋馆

    该遗址采用了在地面搭设木板和栏杆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展示。用地板将位于其下的遗址保护起来,用地板和栏杆将遗址的规模标识出来。这不失为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一种方式,但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目的,不仅仅有保护,还有展示;作为一处重要的受关注度较高的遗址公园,让遗址的文化内涵为游客所享也是建设遗址公园的题中之意。游客从涵秋馆遗址旁经过,却很少驻足,究其原因是因为遗址的展示和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不生动,不形象,游客没得可看。涵秋馆遗址仅在遗址南侧有一个遗址介绍牌,且介绍的内容也较为简单。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其他关于表达和呈现该遗址的形式和手段。

     

    2 含经堂

    含经堂遗址规模较大,很有气派,采取了复原遗址部分基础的保护与展示方式,并在局部做了遗迹的原状展示,但在展示的细节设计和展示手段方面稍显欠缺。

        


    在细节方面,表现在遗址的标识不够完善,如遗址上的灶、炕,最好能在旁边做个标识牌。专业工作者能够在不经标识的情况下,辨认出各种遗迹现象,但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常识储备,估计很难一眼看懂,只看到这个地方的砖与别地不同,却不明白为什么,亦或不明白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用的。即使部分游客能够看得懂,但我们面对的游客是不同的群体,包括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知识文化水平,甚至不同的国家,如此一来,则标识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在展示手段方面不够完善,缺少多种展示方式的综合运用。含经堂遗址只在遗址南侧游客入口处,设置了图文式的引导性质的导游牌,但细看上面的说明,乃是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内容,而并非是关于含经堂遗址的相关图文资料。关于含经堂遗址的介绍,同涵秋馆遗址一样,只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文字介绍牌,缺少图片资料的展示,如遗址的平面图、建筑复原图等。其次,缺少配合遗址展示的模型展示。遗址展示时,面向的更多的是普通游客,要从游客的心理来设计展示环节和细节,要站在游客的立场来考虑遗址的展示方式。单纯的遗址展示是枯燥的,在看不懂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容易放弃对遗址的深度体验。含经堂遗址可以配合单纯的遗址展示,设置一些微缩模型,这样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含经堂的恢宏气象,能在头脑里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形象,比单纯的遗址展示留给人的平面式形象更深刻。最后,涉及到更高层次的观感体验,如果条件允许,可运用一些科技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如虚拟现实、动漫、设计开发一些app应用程序等,这可以说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也是遗址保护与展示方面总体设计的一部分。


    3 澹怀堂

    澹怀堂遗址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回填后采取地表示意性复原保护与展示方式,并配合以文字介绍牌、建筑模型、地面遗迹标识模型及标识牌等,其展示方法和手段较涵秋馆遗址、含经堂遗址丰富。遗址的微缩建筑模型和地面遗迹标识模型设置在遗址正面,游客一到遗址就能借此了解到遗址概况;可能受到以前宫门未对外开放的影响,遗址的介绍牌单独设置在了遗址的西北侧。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设计者可能出于担心模型受损的考虑,将模型设置在了隔离游客的栏杆外,游客只能在2米外的地方观察模型,再加上模型较小,游客的观感体验并不太好。澹怀堂也存在展示的图文资料略显单薄的问题。

     

      上述仅针对单个遗址谈了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今后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单体遗址(单个景区)在保护与展示时,应配合多种展示形式和手段,如遗址、模型、图文、影像资料、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丰富观众体验形式,同时也让遗址更加鲜活、更加饱满、更加立体。此外,为了能够让观众对圆明园遗址有整体印象,在对整个遗址进行总体设计时,同样也可以借鉴单体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方法和手段,如图文资料、全景模型、VR展示等。如果条件允许,可效仿大明宫遗址公园单独开辟一个大型微缩景观展示区,大众体验效果会更好,更震撼。


    (二)外围衍生服务及配套项目 

    外围衍生是指可依托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发一些外围的公众服务及配套项目。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服务产业,这是弘扬首都文化、北京精神的需要。北京有故宫、长城、十三陵、周口店、圆明园、颐和园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依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牌做大、做好、做强,做到国内外游客都满意,这是我们首都文化、考古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1 成立圆明园遗址博物馆

    依托圆明园遗址公园,成立圆明园遗址博物馆。打破传统的只“展物”的特点,创新展陈内容、展陈方式和手段,不仅展出圆明园的遗物、建筑构件等,还要展出圆明园的地下基础部分和地面建筑部分;不仅要展出文献圆明园,还要展出考古圆明园;不仅要整体展示景区、模型,还要重点展示一些传统建筑的工艺、做法等。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手段,策划一些动漫短片,讲解关于圆明园的一些小故事,或解读圆明园内个别建筑的建造过程。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一些建筑构件的组装和拆卸程序,让观众自己动手参与。设计虚拟游览圆明园程序,可设立VR体验专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行走在过去的圆明园中。



    2 成立公众考古博物馆

    考古工作是建设遗址公园的基础,遗址公园的建设与考古工作密不可分。圆明园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处公众考古场所,备受关注。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大力推广好、传播好、普及好公众考古知识。依托圆明园遗址公园成立公众考古博物馆,让观众亲身体验考古。在公众考古博物馆里,展出考古工具,使大众认识并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图文解说考古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及各种遗迹现象、考古的历史与学科展望等;开辟模拟考古区,大众可以亲自动手体验考古工作过程等,让大众对考古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公众考古博物馆里,还可以开辟观众自己动手的各种体验区,如拓片区、制陶区等,配以影像短片和考古志愿者、专业工作者的现场示范、讲解。开辟视听区域,设计趣味考古故事等。

    3 开发独具特色的圆明园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围绕文物文化内涵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顾名思义,它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如何利用圆明园文化元素来设计、开发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进而达到传播圆明园文化的目的,是我们今后需要大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三)总体设计

    好的项目、好的服务,离不开总体设计。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外围衍生服务及配套项目都是今后在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时所需要的总体设计。在总体设计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何谓“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即在规划和建设时,将整个圆明园遗址,甚至包括遗址周边环境统统考虑在内。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只顾个别遗址,不统筹兼顾。不能仅仅顾及遗址本身,而不注意遗址所处环境气氛是否协调。不能仅顾及到眼前形势,还要顾及到遗址未来的发展问题。

    2 设计什么、怎么设计

    “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涉及到遗址展示什么、表达什么,以及如何展示、如何表达的问题。这在“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和“外围衍生服务及配套项目”小节中已有阐述,简单概括就是要多方面、多形式、多元化、多手段来全方位立体、深刻地展示圆明园遗址风貌,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3 由谁设计

    要由懂的人来设计,要让懂的人去用心讲故事,讲原汁原味的故事,讲不走样的故事。这样,真正的文化内涵方能表达出来。

    4 设计原则

    一切设计都要遵照科学规律。对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来说,就是要保持遗址的原始、本真,不能随意改变遗址原貌、原状,即使在有条件修复或复建遗址时,也要采取特殊的可逆的材料。在保护与展示时,不能仅仅为了吸引观众,而背离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原则和初衷。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要能起到唤醒大众历史记忆的作用,要让遗址的文化内涵处处流露。在设计时,不能把遗址公园当成休憩式的风景园林公园来搞。

    如何把圆明园遗址公园打造成北京深度文化游的亮点,使其成为国内外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个文化高地,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以严肃认真、科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去开拓、去探索、去研究。